扎根边疆,将热情写在彝州大地 ——专访云南楚雄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运

发布日期:2021-06-18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0227

山苍苍,云茫茫。自中原宛都至云南威楚彝州,其间几千里路途,山也迢迢水也遥遥。多年前李红运为心中的梦想一路辗转从河南老家来到云南楚雄发展农业,谁想这一坚守至今业已七年有余。

76b9504b44989911d77798ec76d5eae.jpg

李红运,1970年出生,河南省西峡县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楚雄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圃白文艺》艺术顾问。2014年至今担任楚雄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被评为楚雄市“科技领军人才”,2020年被楚雄州评为“彝州名匠”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2014年,李红运在四十不惑的年纪开创了人生的另一番事业,成立了云南楚雄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常年雇佣季节性农民工200人、贫困户22户,主要从事猕猴桃种植、销售、技术培训及农业科技、农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李红运作为公司的董事长,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产学研结合,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生态产业,切实履行致富思源的社会责任,主动融入产业扶贫,依托当地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公司雄厚的技术管理及科技创新力量,在东华镇新柳村委会小波岩村、苴午村租赁土地,着力打造更高品质的绿色健康生态猕猴桃,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600亩“彝运”猕猴桃庄园项目建设,进行猕猴桃科技示范种植。

74ec824e28510ef2e9e6bcd1e2f4d72.jpg

7年时间扎根彝乡沃土,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以商扶贫,引进培育新品种,加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高海拔低纬度,立体性小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造就了高品质的猕猴桃。其产业带动384户13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参与产业种植,衍生系列产业带动当地一起致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产业兴旺。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研发生产经验,与云南大学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猕猴桃相关品种的生态适应能力等相关课题的研究,科研能力较强,拥有高标准试验场地,云南大学配备价值220余万的实验器材在基地开展研究及开发实验的基础工作,目前公司共有职员45人,研究与开发人员18人,其中博士12人(柔性引进),硕士6人,科研团队阵容强大。历年来,在科技研发与新品种培育中,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产学研结合,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生态产业。

2015年至今公司在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进行600亩“彝运”猕猴桃庄园项目建设,520平方米办公场所和完善的办公设备,作为现成的创新创业科技培训服务基地。

未标题-1.jpg

小波岩村和苴午村猕猴桃基地这一地方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并以此形成一批适用的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成功包,通过示范引导、辅导培训、指导支持农业创业者,使之成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化产业和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转移,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带动附近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猕猴桃系列产品(猕猴桃鲜果、猕猴桃汁饮品、果脯、果酒)加工,创新创业和种养殖试验示范,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和电子商务示范。成功将产业融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让产品走的更远。

为让农户有信心种植好猕猴桃,获取专业技术支持,他聘请中国猕猴桃协会专家学者组建成立楚雄市彝运猕猴桃研究所,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方金豹教授及其团队成立专家工作站,切实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开展技术创新,攻克企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微信图片_20210603130840.jpg

为加强品牌竞争力和延长经济链长久发展,依托楚雄市东华镇小五排村楚源香乡村振兴示范品牌,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管理机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建立电子商务团队,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连,推动猕猴桃农产品生产、储藏、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此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探索形成农民持续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模式,让农民不仅从农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而且要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企业将实行给办公场所、给示范试验基地、给导师指导、给营销模式的“四给”帮扶,通过集中培训、实操指导、企业推荐项目、自主创业等四个流程,孵化推动县域小微农业创业企业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通过订单方式统一规划、统一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回购和销售农产品,为贫困户和农户提供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以增加贫困户和农户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机制。

微信图片_20210603130905.jpg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当李红运的事业发展起来的时候,看着身后的乡亲们还挣扎在生活的温饱里,他明白助力乡亲们脱贫,扶贫得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才是当地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把猕猴桃打造成一个富民产业,他四处奔波,争取多方资金和支持,最终在楚雄市东华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公司以当地农户为主,出资600万元创建楚雄彝运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成套的运行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力投入及分户承包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融入发展,采取订单方式统一规划、统一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回购和销售,为贫困户提供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切实解决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问题,使当地群众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产业工人,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

公司通过努力,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被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已通过云南省优势企业培育和楚雄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向国家商标局成功申请注册“彝运”、“绿汇通”两个商标成功通过徐香、红阳、金桃三个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十六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猕猴桃的科学化种植。

32e9dbd7eda22d4daf79198627930a3.jpg

李红运种植的猕猴桃主要经上海自贸区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地,其他则以加工为主,通过与楚雄州百草岭药业公司和昆明理工学院合作,可加工成猕猴桃含片、固体饮料和NFC果汁,以市场最低价计算每亩产值3万元左右,以盛果期30年计算,每亩累计可达120万元。公司600亩猕猴桃将来产值可达7.2亿,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产值可达60亿元。该产业能够带动包装、储藏、加工、农资、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

未来可期,多年来他为梦想一路风雨兼程遇见人生的几起几落,后又从河南拖家带口来到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楚雄发展猕猴桃产业,坚守七年,从流转土地、改良土壤、育苗、600亩高标准猕猴桃基地建设完成直到今天新品种结果,七年来花光所有积蓄,想法贷款筹借一直坚持投入几千万,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李红运说:“虽然这几年来历经千辛万苦,但我依旧充满信心,坚定目标,全力以赴发展高原特色猕猴桃产业,如今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相信在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惠农好政策的扶持下,企业上下团结一致,一定能克服困难,开启新的局面,为乡村振兴舔砖加瓦”。

在他的思想指导和坚持下,公司品牌文化的打造孕育而生,同时将资源、特色与科技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带动、政府推动、科技支撑”,适时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沐浴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惠民惠农政策的春风里,他将继续坚定信念,不怕苦不怕累,扎根边疆,不断迎难而上,将猕猴桃产业真正打造成为富民强市乃至强省的支柱产业,挥洒汗水将热情写在彝州大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603130901.jpg

群雁高飞头雁领,清风起兮正气扬。李红运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如果想要帮助穷人,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出来,让人民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他如是说,脱贫不仅是政府帮助部门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发展起来就要真诚地回馈于人民。(本刊特约主笔/贾玉森  图/王汉平 张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