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新:心系梨园  志存高远——读罗云导演评传及系列论著感言

发布日期:2024-04-02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9220

罗云1.jpg罗云导演

罗云由武生演员转身做导演,在探寻撷英精进的道路上跋涉进取,步履坚实地度过了65个春秋,支撑他不离不弃、攀援而上的内在动力,无疑就是如影随形的”“二字。学艺的坚韧顽强,治学的持之以恒,培植了他自尊自强的性格和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以求学上海戏剧学院为导演生涯的新起点,罗云导演了170余部越调、豫剧、曲剧、蒲剧、评调落子、怀梆、道情、山东梆子、柳琴戏等舞台大戏,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舞台精品,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也成功演绎了一个全能式导演自励精进,追求精彩精美精致审美境界的奋斗历程。倘从学理认知的角度梳理归纳罗云导演艺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笔者的深切体会有这样三点:在深入发掘剧作题材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基础上,与剧作家精诚合作,完成二度创作的凝练和升华;彰显剧种特性,发掘调动演员的声腔潜质和音乐创造性,以声传情,以情塑形,塑造神完气足、个性鲜明又饱含中原文化特质的系列化舞台形象;在恪守戏曲假定性原则的前提下,借鉴话剧、电影的写实手法和时空转换优长,合理调配音乐、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戏剧元素,灵活采用现代传媒手段,营造虚实相映、空灵通透的艺术氛围,环环相扣、多元互动、波澜迭起地推动戏剧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

640.png罗云导演指导排戏 

古典戏曲演进到现代戏剧的关榫就是导演成为舞台的主导或灵魂,如果把剧作的编创演出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导演无疑就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和工程师。戏曲搬上舞台的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则是将静态的剧本锻造成立体的动态的舞台脚本,这就需要导演在谙熟剧本主旨内涵的前提下,以角色为牵引,化静为动,化语言为行动,还原剧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营造逼近真实的戏剧场景,演绎扣人心弦的人间悲喜剧。1980年,罗云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班学成归来执导的由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创编的越调《明镜记》,仿佛一场全方位高难度的结业考试,验证了罗云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大胆自信的艺术创新魄力,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和赞誉。经由申凤梅推荐,罗云获得马少波的授权后查阅大量唐史材料,反复阅读思考《明镜记》的情节设置,感觉剧本第三场的诬陷和第五场的金殿廷争,矛盾冲突展开得不够充分,舞台情势紧张力度不够,经过深思熟虑,对剧本情节做了一些删改,恭谨虔诚地寄给马老审订权衡,意想不到地得到马先生的热情鼓励:我很赞同您的导演构思。有两处补正很好。

《明镜记》1.jpg越调《明镜记》

上述与剧作家深度沟通、创造性地进行二度创作,凝练剧本,提升舞台表现力和审美认可度的另一突出实例,要数对台湾著名戏剧学者曾永义教授跨界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慈禧与珍妃》的加工和改写。罗云研究过剧本后,撰写了四千字的长信,就剧本的总体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寄函曾永义先生,曾先生深表赞同,亲自来大陆听取建议,做了两次修改,并示意不再修改。罗云认为修改稿仍有提升空间,又不便当面指出,经与台湾豫剧团负责人协商,约请业内专业作家拿出一个修改本,他读后觉得仍不太理想,就亲自动手改写,将两部改写本匿名提交剧团审订,剧团选定罗氏修改本。罗云顶着巨大压力执导该剧,围绕慈禧与珍妃的意志和情感冲突,展开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营造现实与幻觉、再现与表现融通交错的舞台时空,以强烈的视听效应,诗一般的生命激情,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品味的宏大艺术景观。首场演出引起轰动效应,既得到台湾戏剧界、知识界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原创者的理解和赞许。

159.jpg 罗云指导台湾豫剧团排豫剧《慈禧与珍妃》

《秦雪梅》(《秦雪梅吊孝》)是豫剧传统戏的经典剧目,阎立品改编主演的该剧享有极高的声誉。新世纪初叶,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倡议由田敏担纲重排该剧,李树建院长力荐剧作家张芳和罗云合力打造。罗云深知《秦雪梅》家喻户晓,改编重排要获得观众的认可绝非易事。罗云和张芳从当代审美的立场和观众的视角出发,客观地评判原本《秦雪梅》的长短优劣,形成诸多共识。两人商定保留剧本的总体架构和人物设置,删繁就简,捋顺情节,扩充内涵,加强矛盾冲突,深化人物形象,提升剧本的思想立意。改编本把故事背景由春夏之交改为秋冬之际,舞台空间由厅室内景,换作梅园外景。借助时空的移位,在特定的环境中组织人物的行动线和情感线,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正与反、善与恶、美与丑的联结和转化。全剧结构严谨,画面和谐优美,很好地发挥了阎派声腔艺术的魅力,首场演出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在北京和郑州州演出受到观众和业界专家的热情肯定。

《新版秦雪梅》0.jpg 豫剧秦雪梅》剧照

在罗云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导演生涯中,曾与申凤梅、常香玉、张新芳、牛得草、虎美玲、王海玲、何全志、陈静、刘琳、汪荃珍、孟祥礼、贾文龙、金不换、王惠、李金枝、王红丽、田敏、苗文华、陈新琴、刘艳丽、吴素真等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和梨园新秀亲密合作,锤炼打造不可胜计的戏曲精品,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李世民、魏征、唐成、佘太君、穆桂英、秦雪梅、陈三两、苏三、韩玉娘、刘邦、萧何、武则天、上官婉儿、唐太宗、长孙皇后、沉香、三圣母、李香君、慈禧、珍妃、红娘子、徐九经、关羽等众多风神各异、享誉梨园的舞台形象。上述由新老表演艺术家搬上现代舞台的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可说是罗云与剧作家、作曲家和担纲演员精诚合作、共同塑造的戏剧典型形象,其中导演在理解诠释人物性格内涵、调动演员的声腔表演特质、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再现戏剧人物的风貌气质这一艺术创造工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罗云深谙戏剧之三昧,戏剧冲突在推进剧情进展、揭示戏剧主人公心理与性格、制造扣人心弦的剧场氛围等方面始终处在关键和核心地位,而在戏剧题材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如何充分展示冲突双方情感意志的激烈碰撞,让观众在剑拔弩张、火光四射的抗衡中受到灵魂的冲击,是对导演理论素养和舞台调配能力的严峻考验。对此,罗云在与剧作家和演员的长期合作中创造了诸多成功的范例。继《明镜记》之后,罗云与著名剧作家贾璐合作编导了又一演绎大唐政治风云的越调历史剧《盛世君臣》,经过反复研讨,罗云在二度创作中围绕极谏与拒谏,设置起伏跌宕的情节场面,着力强化在朝野称颂中逐渐骄矜强横的唐太宗与居安思危、大胆直谏的魏征之间势如水火的意志与情感冲突,传递出求谏易、纳谏难、进谏更难的历史内涵和以史为鉴的哲理思考。

越调《盛世君臣》5.jpg 越调盛世君臣》剧照

罗云在执导著名剧作家姚金成根据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的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的构思过程中,对剧本会审一场的情节做了调整,让处在生死关头的苏三,意外发现提审她的官员竟是朝思暮想的王公子,让王三善猝然面对婚姻爱情与仕途命运之间的艰难抉择。经过心灵和意志的痛苦挣扎,王公子毅然决然地弃官归里,与蒙冤负屈的心上人恩爱相守,共度余生。王三善经受住了这场不容犹豫与彷徨的情理拷问,毅然跳出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污浊现实,赢得了矢志不渝、甘苦与共的纯真爱情,也在观众的唏嘘赞叹中烛照了权钱肆虐、人性扭曲的现实。

《王三善与苏三》33.jpg 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剧照

罗云在长期的导戏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在反复阅读剧本完成导演构思后,与作曲进行交流沟通,畅谈对剧情、人物、主题、冲突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具体感性地表述给作曲,甚至把想象中的舞台场面、人物活动细节描绘出来,激发和感染作曲,唤起作曲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倘若发现两者之间存有分歧,他会耐心地请作曲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并让担纲演员反复试唱,加强唱腔设计与演员演唱特长的契合度,不断予以调整、提升和完善。与之同时,他也很看重演员试唱与乐队的合成,往往先用一鼓一弦结合唱腔排戏,反复锤炼磨合,要求演员按照设计的唱腔与伴奏呼应默契。进入大乐队排练时,关注演员与乐队节奏的强弱对比、情绪的起伏跌宕、气氛的浓淡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场景的转换衔接,使总体配合开阖有度、周密和谐。《明镜记》一剧的音乐唱腔分量之重、变化之多、难度之大,是以往少有的。罗云在充分调动申凤梅大师唱腔特色和演唱技巧的同时,还细致深入地为她讲史说戏,体验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准确把握剧情和角色心性气质的基础上,让演唱成为戏剧主人公个性化、情感化的宣泄表达,在舞台上再现历史人物的丰神异彩。无独有偶,罗云在重排《秦雪梅》时,努力将豫剧传统、阎派风格与现代戏剧理念加以融通和提炼,既保留阎派唱腔声情激越、委婉细腻的特色,又结合田敏清亮纯正、富有穿透力的嗓音条件,做些微调和润色,为唱腔音乐平添几分新意,给观众以流连忘返的审美享受。

新版《秦雪梅》田敏饰秦雪梅.jpg新版豫剧《秦雪梅》剧照

既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求新、求变创造精神的罗云导演,在戏剧现代性的变革进程中,积极审慎地探索戏曲假定性原则与话剧、电影的写实手法和现代科技、新媒体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在时空转换、舞美设计、灯光音响等方面睿智思考,大胆尝试,使现代戏曲舞台的艺术表现功能得以拓展和提升,为当代戏曲参与全球性的文化竞争创造了成功的范例。新世纪初叶,罗云在设计越调《盛世君臣》的舞台处理方式时,另辟蹊径,一改传统戏的分场形式,借鉴影视平行交叉、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对人物不作过多的过程描写和情节交代,注重矛盾的推进和情感的起伏跌宕,着力于人物心灵的剖析和情感揭示。为确保舞台整体构思框架的落地,他灵活调动灯光的升降分割,色彩的烘托渲染,与现代舞台技术巧妙结合,创造现实与非现实、物理与心理、间离与共鸣等时空交错的审美氛围,让虚拟的表演转化为时空运动,使运动的时空取得表演的自由,跨越写实再现进入假定性的意象创造。

1712045241111372.jpg越调《盛世君臣》剧照

罗云应邀为台湾豫剧团执导《慈禧与珍妃》时,在舞台艺术处理上煞费苦心。如表现八国联军入侵的场面,只用了八个身穿中性军服的士兵,舞动各国的国旗凶悍上场,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创造一种写意幻觉,唤起观众的联想。特别是慈禧西逃,换上民服惊慌失措,如丧家之犬,从舞台下到观众席,消失在黑暗中,而舞台空无一人,只能听到枪炮声、雷鸣声、风雨声。这里不是用逻辑手段,而是用假定性的艺术手段,营造一种诗意化的舞台场面,生动演绎这段历史悲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罗云舞台设计的匠心,还表现在重排《秦雪梅》时,将舞台布景化虚为实,竹丛、梅林、阁山、凉亭,都是立体的具象的实物。为了取得化实为虚、托物言情的意象化效果,巧设机关,让布景随意移动和变更,营造出诗意氤氲的爱情画境。该剧结局的处理,也别出心裁,舍弃了秦雪梅被母亲唤醒后疯癫的情节,而是让秦雪梅在悲痛欲绝地唱完最后一句拖腔之后,面向长空呼唤商郎你慢走,等等我,雪梅来也!之后抓起纸钱向空中抛散。此时大雪骤降,雪中梅花贯满全台,雪梅缓缓走上高坡依偎在商林身边。罗导以这种富有象征性的浪漫情调和理想化的夸张手法,营造出凝重凄美的悲剧意境,让沉浸在超现实的悲情氛围中的观众心神摇曳,浮想联翩。

曲剧《红娘》.jpg曲剧《红娘》剧照

由著名剧作家李学庭改编创作的曲剧《红娘》,经过罗云与主创人员通力合作,重新搬上舞台,令观众耳目一新。在演出格局上,新版《红娘》打破原有的分场结构,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法,让红娘借助灯光升降和点面控制,当场转换。加之众和尚的场面衬托,使段与段之间在流动中自然衔接。为营造亦真亦幻的戏剧情境,罗云心机独运地增设了12名和尚和4名丫鬟,16名拟人化的枫叶女,时而变换队形,时而组成画面,以象征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为强化该剧宁静幽深的宗教气氛,剧中反复出现晨钟暮鼓的奏鸣声,既显示时辰昼暮的变化,也照应着人物心灵的波动。剧中采用的灯光升降和影视特技的遮幅手段,使局部写实的环境与整体写意的表演,虚实互补;赖婚一场借用三把椅子作为饮宴的支点,为处在紧张对峙中的场上人物留足了活动空间;结尾的音乐和男女合唱声以及拟人化的枫叶女舞,则把长亭送别的哀怨惆怅推向极致。

曲剧《红娘》2.jpg曲剧《红娘》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