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远:陶醉在古都西安飘来的豫剧芳香里 ——《秦豫情》观感三题

发布日期:2023-02-14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53715

5a8da2c2-7071-4b65-9538-c62864f791e4.jpg

一、豫剧在西安

    西安市豫剧团在郑演出了现代戏《秦豫情》,仅从剧名上看,就颇有讲究。秦,基本上就是指陕西省。一说到“秦”字,就让人想到了秦国与秦朝。项羽灭秦后,为让人们忘掉秦,把秦的根据地陕西省分割为三个小国家:咸阳地区以西为雍国,咸阳以东地区至黄河为塞国,咸阳以北地区为翟国。实际上,秦,永远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把包括这三个小国在内的陕西省叫三秦,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平原称作八百里秦川。陕西这块灵秀宝地,追溯历史,秦以前是周部族和西周王朝的核心地带。周与秦的近千年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集中兴起发达于此,秦地是一块神奇妙境。

    任何一位业内人士,提起秦境的西安市豫剧团,无不投以崇敬赞赏的目光,一是她有雄厚的根基辉煌的历史,二是她作为坚守在祖国西北的豫剧尖兵,长期以来有突出的贡献。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铁蹄蹂躏华北起,到上世纪50年代中叶的20年间,豫剧在西安有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西安人民敞开胸怀欢迎、包容、滋养、哺育着豫剧艺术。可以说,除开封外,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西安那样与豫剧亲密结缘。当年西安城内林立着包括陈素真、樊悴庭率领的狮吼剧团,常香玉率领的香玉剧社,崔兰田率领的兰光剧社,以及民众、冠英、战声、双兴、豫光、豫声,还有一家名叫豫秦剧院的共十多个豫剧演出团体,荟萃一大批有成就各具风采的豫剧名角,其中有两个豫剧皇后(常香玉、陈素真),一位悲剧之星(崔),还有马双枝、汤兰香、王秀兰、姚书芳和生行泰斗周海水、曹子道、赵义庭,以及旦角后起之秀王敬先、关灵凤、李景萼,还有剧作家樊粹庭、王景中、陈宪章等。群贤毕至,争芳斗艳,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兴” ,国难中的西安成了豫剧奇葩云集的圣地,上演着一出出豫剧艺术的奇观。在秦腔的大本营地带,豫剧竟然大行其道,豫剧与老大哥剧种秦腔有并驾齐驱之势。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豫剧的成长成熟,离不开西安,是西安这方水土让豫剧跨上了新的台阶。秦地的古文化素养浸润了豫剧,豫剧艺术也深入到了西安乃至陕西人民的心中。3b126230-2c10-4928-a093-2941bdc9aa0d.jpg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常香玉、崔兰田、赵义庭等一大批名家返回了河南,在西安,豫剧阵营大有潮落之颓势。留在西安的豫剧有两支劲旅,即樊悴庭的狮吼儿童剧团和曹子道的西安民众剧社。后来合二为一,1971年组建西安市豫剧团,连续发展至今。由此可见,西安市豫剧团的出身多么不平凡。团风严谨,艺术水准高超。豫剧同行总以高山仰止的姿态夸赞他们规矩严,路子正,充满京剧范儿。该团经常以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高质量的新创剧目,在三秦上山下乡演出不间断,尽享秦山秦水秦风的沐浴,始终不忘坚持豫剧韵味的纯正性。和秦地的其他地、市、县豫剧团一道,让豫剧的鲜花开遍大西北,让豫剧的歌声响遍西北各地。

今日的西安市豫剧团犹如往日之狮吼剧团,一脉相承、节目脱俗,功底深厚、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此次来郑参加展演的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均出手不凡,展现了新时期西安市豫的艺术新高度。

这样一个闻名遐迩的豫剧大团,有时候也会陷入窘境:在陕西省,代表性剧种是秦腔,豫剧是“外来剧种”,是少数剧种。回到河南来参赛参展,被称作“外来剧团”。这个“外”字不少次阻碍了西安市豫剧团的发展机遇,像千斤重石压来,让西安市豫剧团的同志们甚为不悦。剧团领导者心里感到一阵阵酸楚与无助。

河南豫剧院恢复重建后,给豫剧园地吹来习习暖风。豫剧院当家人提出“全国大豫剧一盘棋”的观念,打消了省内外海内外豫剧团队之间的隔膜,对省外豫剧进行扶持,欢迎省外豫剧“回娘家”交流经验,“天下豫剧是一家”的一些措施颇得人心,影响甚大。特别是去年,西安市豫剧团的团长赵鹏,党支部书记王凯一对青年新秀双双被李树建院长收为入室弟子,师徒友谊深如海洋,一下子缩短了豫与秦的距离,西安市豫剧团如鱼得水,全团上下的河南情结也更浓重一层!

群雁高飞头雁领,赵鹏和王凯是两个好带头人,也是一对推心置腹的好搭档。不仅自身业务能力强,并志存高远与时俱进,从发展后劲和原动力着眼,对剧团的改革与建设有设想有措施有魄力。仅开创“小剧场”天天有戏的做法就是一项创举,既满足了西安中老年豫剧观众的愿望,又调动了青年观众关注豫剧的热情。艺术创造方面不断有新动作,继排演反腐倡廉创作剧目《儿牵娘心》后,又紧锣密鼓策划组织此剧的编创,旦旦为之终成骐骥,已历时四年打造,仍在精益求精,不轻易止步,不陶醉于掌声,向精品目标冲刺的那股韧劲,令人肃然起敬。8dfd950d-a36d-400e-a63e-03452fff80ba.jpg

二、妙笔生花

《秦豫情》一剧讲述了1942年中原灾荒,河南大批逃荒难民过潼关入陕西,保活命求生存的故事。着重诉说难民融进西安社会后与秦地百姓的爱恨情仇,思想纠葛。这是个独有的题材,鲜为触及。表现了中国农民大灾面前不低头的坚毅团结,互帮互助精神,是一组组河南难民的群体雕像。

剧中着重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形象:河南难民妞小勤,憨厚、倔强、火辣、勤劳、聪慧、知礼、懂理、敢爱、会爱,敢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十分突出。陕西本地娃张大,淳朴、善良、仁义、忠厚、耿直、说一不二,是个本色小伙。这两个人的爱情进行曲有声有色,别开生面。

看完戏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有两点,一是群说群唱群舞的群众场面,二是一对年青人出人意料的谈恋爱方式。上述两点着实与众不同。

一般情况下,现代戏对群众场面是惜墨如金的,《秦豫情》则不然,大篇幅的反复使用群众集体场面,以此调动观众的情感,弹拨观众的心弦。从形式上看,我们知道古希腊戏剧中有歌队,还知道传统戏曲中有龙套、将士的一些群体舞动,并且还了解样板戏中的一些众人大场面的处理。此剧有别于甚至超越他们的突出地方是出情,是往复叠加,紧紧抓住剧情,植于戏中。

难民,似乎应属于无产者了。无产者无牵无挂,私心杂念少,集体主义观念与互相关照的心思最强。况且又都是河南逃荒到秦地的乡亲。“穷不帮穷谁照应”“数个苦瓜一棵藤”。这种患难与共的乡情意识,用群体齐发吼声,群体一致动作的格局,是民心,是力量的展现。好似一个大家庭,充满着温暖,又似一道可以挡风遮雨的墙(屏障)给主人公以掩护。用以多胜少的法则,极力张扬,烘托剧情、铺垫环境,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对观众心灵的撞击力很大。

群众场面既有声又有形的规整性,变幻性,俗套不俗,似乎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紧紧扣着神对形的依附,有形有神,实现了神与形的统一。造就了该剧一道别具品格的风景线。

其实,这些难民不就是一个丐帮吗?从这个丐帮里脱颖而出一个不再想靠伸手讨要而是想去做点小买卖挣点钱,养活父亲改变穷命的姑娘叫小勤。小勤说话办事一举一动充满了刚,习惯于扎着个防身搏斗的架子。她为维护自身尊严,不允许别人以看不起她父女的眼光,随意挪动她的扁担与箩筐,敢于厉声厉气的与人争执辩理,显示出骨气,傲然不可侵犯。在争取有个安身的一席之地过程中,她可以让于双目失明的算命先生,又可以让于怀揣吃奶娃娃的孤儿寡母,这种讲理、知礼,有同情心的举动,让“丐帮”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给予赞许,被肯定为一个懂事的小妮儿。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小勤的祸也来了,福也来了:由于小勤躲路不及,张大拉的一架子车瓷器因溜车而摔碎,张大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小勤敢于承认过错并倾尽父女二人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零钱作赔,又让父亲写下欠条,数字空着,让张大回去算清楚以后再填上。憨厚的她,像信任自己一样信任他人,俨然一个女丈夫的坦荡胸怀,大大方方。

小勤把欠条(借据)交到张大手上的这个动作,恰似一个导火索。由此,二人开始了思想交锋、情感碰撞的第一阶段(也可以叫做两部曲中的第一部)。

合唱声起: 无论爱恨都是债,花儿不会凭空开……

在合唱后的第一部曲里,剧作家巧妙的铺排了三个层次,小勤说了三番“你走”,张大应了三声“我回”。小勤表达了她还债,活命,养父的经济压力和想做小生意的打算,但总觉得困难重重求助无门。张大由同情到理解到支持,连续说出了五个“古书上说”的内容,慷慨激昂不假思索的说:“有亲投亲,无亲找我”“只要你开口,我绝不让掉地下”,甚至两次表示“实在不行,把我家那个房子及小院卖了”。张大的一腔热忱让小勤始料不及。

103b2d7f-fe61-4bab-9658-fad93e9bd2a9.jpg

扮演小勤的徐俊霞表演自然,真切,说白语调准确,字字交代的清楚。既有少女的矜持端庄,又有听到张大表态后的意外喜悦。前两次“你走”是感叹号,第三次“你走”就变成了问号,传达出依依不舍之情。二人对唱完毕,小勤走进窝棚后,又重掀门帘返回,那“临去秋波一转”,处理得有诗情画意。

扮演张大的王凯表演谐调自如,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淳朴、正直、“思无邪”,本色敦厚,胖乎乎的一后生,讨人喜欢。其思绪充分表现在他很会运用的一双大眼睛的眼神里,并善于巧用毛巾来帮助表演,让心境外化,几乎成了他的习惯动作。两次“你说,你说”的小跳步既表达了小伙子的青春活力,又表达了此时此刻手足无措的兴奋心情。平生第一遭与大姑娘面对面说话,不自然,激动,不知如何是好。

剧作家擅于用反复重叠的语式,耐人寻味,不仅增强了力度,而且让观众加深印记。

笔者特别欣赏张大连续五次的“古书上说”,不管他引用的内容是否字字确切,但大意是对的,尤其大方向是对的。中国人就是要多读点古书才好,多用古圣贤教诲鞭策约束自己才好。许多让人深恶痛绝的事情都是因为“人心不古”而造成的。假若每个青年人都像张大那样用古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道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述第一部曲,是这对青年人的初次交锋,奠定了情感基础。最出彩的则是第二部曲:阳光河南妞和腼腆陕西娃另类的谈情说爱场面。二人感情深化爆发火花的支点,是小勤坚持给张大因挑担磨伤了的肩膀洗伤口消毒,张大不好意思脱掉外衣,坚持要立刻烧火做胡辣汤赶快上街去卖。小勤则说:“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肩头上的伤我心疼,我的心一直在疼”。这正面的清晰的情感表白,令张大心里充满了甜蜜,心潮翻滚。小勤把盛有温盐水的水盆交给了张大端着,小勤用布蘸盐水为其洗伤口,此时此刻,二人的心像烈火一样激情燃烧。接下来的对话及动作,小勤都采取主动出击的攻势,张大则羞怯得用脸盆遮着脸,不敢看小勤一眼。小勤满脸堆笑洋溢着幸福感,连番追问,只听张大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心声:“想娶你”“要你给俺生娃子”。小勤丝毫没有害羞,反而得意忘形地跳上凳子,居高临下称心如意地叫嚷着嗔怪:“你这个陕西的愣娃、憨娃、傻娃、好娃”。又笑着高声唱到:

“娶我,是君子,不娶,是傻瓜。

     娶我,是丈夫,不娶,没有家。

     娶我,能当爹,不娶,你没娃娃。

     你娶我就嫁,

     你就是咱妮儿咱娃的好爸爸”

这样口无遮拦直来直去的表态,让张大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也由柔弱变得刚强起来:

“小勤你看,借据我填好了——‘我疼你一辈子’”

  小勤:“中”。

  张大:“你生十个娃”。

  小勤:“好”。

  张大:“不管穷和富,到死过一家”。

  小勤:“不管穷和富,到死过一家”。

众难民邻居看到听到这一切,高兴地上场,齐动手,帮做胡辣汤、帮助赏味道,小勤的小生意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这场戏,小勤的刚及开放式与张大的柔及收敛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看演出时,剧场有位观众说,这个小勤太不封建了。是的,她是青春少女的一个特例。你看没她在河里洗油纱时唱到妈妈曾夸她“越长越好看,将来准有好婆家”时,她没有一般女孩子的娇羞;当三婶、吕嫂说她“张老板人不赖,该嫁就嫁了吧”时,小勤也没有羞怯及难为情。加上此番谈恋爱的表现,这不是活脱脱的《抬花轿》里大小姐周凤莲转世吗?《穆桂英下山》中穆桂英还自己出马直言向杨宗保提亲呐。当代女孩为何不可如此泼辣大方一些呢!

《秦豫情》的导演手法很严谨,雕琢很细腻。相当重视戏曲化手段的运用,化入不少戏曲程式性元素:讲究停顿、亮相、造型美,讲究律动性,注重发挥道具的作用,让角色能舞则舞之、能耍则耍之,并匠心使用戏曲锣鼓经,以强化戏味。男一号张大唱到“又抓又挠又拍打”时,糅进武生“飞天十三响”动作既帅又协调;小勤洗完油纱的刹那,使用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舞台时空的自由超脱性法则,像传统戏中龙套围绕主人公站立,遮掩中间主人公或变装束或变化妆的手法——让众难民姊妹持手帕围绕着小勤,小勤改变了装束,挑上了担子,然后众人隐去,小勤边唱边舞起来;最后一场,众人兴高采烈地打起安塞腰鼓舞,表示西安解放了,天亮了,山欢水笑人也笑,而不是直接打出标语喊出口号等。

总体上说,导演很强调“剧场性”效果,将剧本的“文学性”与“剧场性”形成有机的结构,统一得恰如其分。可见,导演植根于戏曲文化土壤,对于中国戏曲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是推崇与景仰的,是在按照戏曲的基本规律与技巧来继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整体艺术风格的把握上有借鉴话剧艺术,讲求真实、纯粹和强烈的意向,缩小戏曲艺术的变形程度,使舞台面貌与生活更接近一些,显得更逼真一些,揭示的主题思想更深刻一些,让观众走出剧场思索得更多一些。

u=518636478,190162836&fm=173&app=49&f=JPEG.jpg

三、瑕不掩瑜

此剧从舞台呈现来看,演员表演显得较为完美,可挑剔的地方似乎少一些。剧本及其他主创方面,尚有一些美中不足,因为只看一遍演出,也许未吃透创作意图,只是笔者的点滴感性认识,管窥蠡测,不揣冒昧提出来共同商榷。

(一) 剧名叫《秦豫情》,不能只是小勤与张大的爱情。当然,小勤与张大之间是秦豫情,但代表不了所有秦豫两省人之情、应该有更多的秦豫情事例呈现在观众面前。事实上,陕西人民西安百姓对河南难民有更多的同情、关切、施舍、帮助、付出等,若用简洁的笔墨安排于戏中,就更显得无论秦与豫,在大灾面前中华民族儿女是一家,更温暖更可亲。那样,小勤与张大的结亲眷也就不孤立,更具典型性了。

(二) 豫剧是十分重唱的剧种,常常以唱赢人,许多剧目唱词多,唱腔好听,留下一些传唱的唱段。此剧中有分量的唱显得少一些,让观众听得过瘾耐欣赏的美旋律好段子不够多。查找根源,要么是通俗化、生活化、有灵气,朗朗上口的唱词少,要么是特定环境下典型性的唱安排得不那么恰如其分,要么是旋律欠通顺流畅欠高妙之处。同是现代戏,像《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剧的经验值得汲取。

(三) 方言与“方曲”(笔者权且把唱地方声腔称作“方曲”)问题值得研究。严格地说,唱豫剧应该说河南话。张大与其母亲作为陕西省人,在豫剧舞台上说点陕西方言是可以的,但也不应太多。即便说白如此处理,但在歌唱时,应该让张大唱豫剧,不应唱秦腔唱眉户腔唱陕北民歌。尤其是一对青年人第一部曲(初次交锋)后结尾处的男女对唱,若让张大唱豫剧声腔,肯定会有牵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可惜,现在的唱送出的豫剧男声旋律却太少,基本不能令观众动容,留不下嵌入人心的音乐印象。实际上,王凯是位很会唱豫剧的好演员,有点埋没。一出豫剧,假如缺失男主人公的好听唱腔,造成天平不均衡,实为缺憾。

幕后合唱和幕间伴唱这些画外音的处理,也不一定清一色的用秦腔音乐元素,多用豫剧来唱也许会更好一点。尤其是全剧最后一段画外音伴唱,“河南担河南担,哗啦啦望不到边”,若将第一遍改用豫剧唱,到安塞腰鼓舞队上场后,再用秦腔唱第二遍,这样一交替,旋律有了多样性丰富感,豫剧声腔的亲切性听觉享受会更强烈不少。这样,可以算作是唱腔音乐领域里的秦豫交织。

(四)全剧的高潮场看来是生娃娃,但艺术感染力与谈恋爱一场比较稍逊一筹。谈恋爱一场戏味浓,情感烈,处理也活泼,饶有情趣。生娃娃一场似乎太悲壮、惊恐,虽然结果存在悬念,但一般人都觉得会有好消息传来,不致于走向悲剧结尾。难产当然是小勤的灾难,是对她的历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任何一位马上要当母亲的女人都会咬牙坚持,靠力量(当然也不排除运气)化险为夷。这方面主人公小勤并不比常人高出多少。尽管声势造得甚足,却看点不多,吊观众胃口也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

实际上,最好看的是谈恋爱做胡辣汤一场戏。往后几场戏,扣人心弦或让观众展笑颜的地方不多,没有出现与谈恋爱几乎均等有份量的戏剧旋窝。当然,一出戏,有那么一场好看的戏也就够了,似乎不应该再苛求什么。但作为一个剧目,用四段体起承转合来衡量,后边应该再有一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哪怕即刻释然,急转直下也行。

全剧的节奏进程有些缓慢拖沓,京剧讲究“无丑不成戏”,此剧缺乏调节气氛加快节奏的丑角戏。

(五)戏中的服装缺少装饰性及美感,全是一袭的灰色调子,褴褛,脏兮兮,写实性大于写意性。中国传统戏服饰非常讲究华彩美,它对穷人与富人,甚至对于囚犯以及乞丐的穿着打扮都是有程式性规定的,它的原则是以色彩来区分,有夸张有变形,根本大法是强调美感,而不照搬生活的自然形态。现代戏尤其样板戏,对出身贫苦的人物的服饰是运用打补丁来表示的,在布料的色彩方面也还是多样化的,当出现群众场面时,同样有五光十色的色泽感。甚至在图案花纹方面都很讲规制。假如都像此剧中的群众服装那样,中国戏曲的装饰美又在哪里呢?在这个问题上,不可以走话剧的路子。

(六) 从1942年逃荒到1949年5月西安解放,前后8年,小勤她的历程(时间表)怎么安排才没有矛盾?

 (此文曾刊载于《东方艺术》杂志2017年12月和《魅力中国》杂志第四届中国豫剧节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