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文化财富 宝贵的艺术档案 ——柳耀庭先生所藏资料捐赠活动与感怀

发布日期:2022-08-18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5134

近期,音乐家柳耀庭先生艺术资料捐赠仪式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行。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正厅级巡视员王洪应、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河南省文联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杂志社主编、编审王复兴等领导、专家参加了捐赠仪式。一大批柳耀庭先生个人珍藏的艺术资料由其子女柳惠玲、柳伟玲、柳海林与女婿邵中州、杨中民等人捐赠予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

微信图片_20220817163524.jpg

作为此次捐赠仪式的参与者和艺术档案的管理者,自始至终,三个“感”字,萦绕心怀,不吐不快。一是感谢柳先生全家人的信任与奉献;一是感念柳耀庭先生一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对专业资料收集保存的重视程度,可谓痴迷;一是有感于其家人强烈的档案意识与公益之心,撰文铭记,希寄这批丰厚的文化财富,承载着柳耀庭先生对音乐艺术与河南故土永远的挚爱之情,感召更多的艺术家重视个人所藏资料的保存与传承,建设与利用,助力河南艺术事业更好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818162345.jpg

挚爱音乐与家乡

柳耀庭先生(1931722日—2020年)是享誉省内外的指挥家、作曲家。他热爱河南家乡,挚爱音乐事业。在音乐生涯中,柳耀庭先生曾多次荣获专业大奖。最令业界和亲友难忘的,1984年,被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广播电视厅授予“专业指挥奖”;200488日,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微信图片_20220818162401.jpg

1951年,柳耀庭先生开封艺术学校音乐大专班毕业,进入河南省文工团工作,1957年调入河南省歌舞团。1963年至1966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进修,师从著名指挥家杨嘉仁教授和黄晓同教授。曾任河南省歌舞剧院指挥(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校友会理事、河南省音协顾问、河南省军乐艺术学会会长。

微信图片_20220818162354.jpg

柳老师出生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开封,自幼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故土情结浓厚,这锚定了他的职业选择与人生道路。他喜爱音乐,孜孜以求,心无旁骛,一生沉浸在中外音乐的美妙旋律中,不仅成功指挥了众多知名的中外作品,而且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前者如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沂蒙颂》,大型歌剧《梅花案》《宦娘》《三个女儿的婚事》,交响音乐《沙家浜》、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后者有1959年为上海科教片厂《秋谷夏收》作曲,1963年与人合作谱写的豫剧板胡独奏曲《家乡赞》,1975年为舞蹈《少林剑舞》《喜迎周总理凯旋归》作曲,1985年改编创作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打雁》《喜庆》,1992年改编创作民乐组曲《八板风韵》在全国少数民族和地方音乐展播获得银奖。

微信图片_20220818162350.jpg

作为出生成长在中原沃土的音乐家,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与人民,上世纪70年代曾多次谢绝北京、上海有关专业院团或音乐院校的工作调动邀请,不为一线大城市的风光高位和优厚薪酬所动,赤心回报桑泽,奉献一生所学。

垂范艺林润后学

在捐赠仪式上,柳伟玲女士介绍了父亲生前使用指挥棒、总谱、礼服等各种演出实物,强调这批资料的珍贵价值。如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与国家领导人珍贵合照;中外著名交响乐总谱(大、小)七十余件,其中有部分是外文绝版;中外交响乐磁带、唱片、CD400盘等,数量庞大,且史料学术价值丰厚。

微信图片_20220818163930.jpg

微信图片_20220818163917.jpg

睹物思人。这些珍贵资料归类整齐,装满了一个个沉甸甸的纸箱与收纳箱,作为经常整理资料的工作者,我们深知柳先生家人为此付出时间之多和精力之巨。在这些资料标准箱的显要位置,还用大号笔书写出清晰而具体的分类标识,如专业书籍、乐队总谱、磁带唱片、手稿笔记等等,我们不仅从中感受到柳先生一生对资料收集的重视与执着的敬业精神,也从这里的每个细节体会到柳耀庭先生优良家风的赓续传扬,这家人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因为,他们连资料的运送也要坚持自己开车送到现场,整个捐赠仪式的前前后后,他们总是考虑公益事业单位的“难处和不易”,亲力亲为,许多感触、感动与感怀难以用语言描述,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

微信图片_20220818163907.jpg

据一位曾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原河南省文化厅工作的老领导的追忆,“柳耀庭先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是河南民族管弦乐、交响乐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宽厚善良,不求虚名,不争利益,不迎合风气,不依附权贵。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挚爱,对音乐的执着坚定。灵动的指挥手语,俊朗的体形身态,他往指挥台上一站,总是给人信心和力量,许多人在他的指挥棒下体会到音乐的至美,为河南乃至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带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清风,在社会生活中激荡起了一片又一片的交响乐涟漪。”

柳耀庭先生不仅自己“拥有干净的灵魂,永不褪色的善良”,而且在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与家人见贤思齐,共同涵养出令艺术界与亲友圈交口称赞的好家风,这次他的家人将先生积累一生的艺术资料,以及使用过的演出物品无偿地捐献给公立艺术档案机构,这一举动感人至深,正是柳先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延续,也是柳家优良家风的体现,更是他高尚品行的传承,对艺术大家与文化名流及其家人有率先垂范的作用,有宣传弘扬的社会价值。

我们对柳耀庭先生及家人崇高的品行充满敬意与感激。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捐赠座谈环节,柳耀庭先生的家人用各自点点滴滴的回忆,勾勒出这位德艺双馨音乐家的崇高品行,非凡的人格力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方红,太阳升,……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海关大楼,楼顶报时钟定时播放民族音乐的《东方红》旋律,有我父亲的一份功劳。”柳惠玲女士讲述了父亲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期间,奉命参加专家工作组,配合钟表厂工程人员将上海海关大楼报时钟的原英国乐曲清除,成功设置为民族音乐作品《东方红》的传奇。这一重大音乐社会事件,消除了帝国主义在上海殖民文化残余的印记,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堪称壮举。

微信图片_20220818165709.jpg

柳伟玲女士哽咽地说:“父亲在上海进修期间,学习刻苦,废寝忘食;生活清苦,营养不良,累出肺结核。他这种敬业是陪伴终生的巨大精神财富。退休后,他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好好休息,为交响乐教育和普及继续忙忙碌碌,先后为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电力高专聘为客座教授,把音乐知识带进校园,为大学生讲授民族管弦乐、交响乐、歌舞剧欣赏课程,让高雅音乐在莘莘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也从青年人的成长中获得了慰藉与快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的柳耀庭先生贡献的社会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他让广大青年人在领略音乐之美陶冶性情的同时,涵养心灵,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微信图片_20220818163940.jpg

柳海林感慨父亲为音乐而生,为艺术而活。“父亲对音乐可以说是痴迷。他时间的长河里,永远流淌的都是音乐,听音乐,写曲谱,做总谱分析,阅读音乐著作。”除了痴迷音乐,柳耀庭先生还痴迷购置资料,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发工资的那天,他一定是要骑上自行车到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去购买曲谱或专业书籍。“我们家是第一批买双卡录音机的,就是我父亲为了方便复制音响资料,……当时,省歌舞团的音响资料都没有我家的丰富,当一些院团档案室来求助寻找所需的音响资料时,我父亲总是无偿拿出自己储备的空白磁带,为他们翻录。”

在儿女和家人的讲述中,柳耀庭先生拥有的“有形财富”,除了艺术资料还是资料,他没有给儿女留下金钱、别墅、名车,因为他的所有收入在扣除全家人的生活支出后,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和专业资料。

微信图片_20220818163948.jpg

“在走进柳家之前,我从未见过这么敬业的人,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柳耀庭的女婿杨中民在追忆中,处处强调岳父执着敬业的生命状态,不仅给家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且给子女后辈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名家评价动真情

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评论家王洪应深受触动地说:“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准,作为著名音乐家,柳耀庭先生是河南交响乐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柳先生率先垂范,带领乐团及作品晋京演出,走出国门,填补了我省交响乐的很多空白,品行高洁,成就斐然,其保存的音乐资料对于河南省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柳耀庭先生子女的无偿捐赠为社会各界率先垂范,可谓‘英才西去应无憾 乐见后人织锦成’,我们要继承柳先生未竟的事业而继续努力。”

专家代表、河南省文联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杂志社主编、编审王复兴也高度肯定了本次捐赠物品的价值,认为以往随着艺术家的离世,很多关于艺术的独特历史记忆随之消失,因此对于艺术资料的抢救保护亟需进行,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要活化利用捐赠资料,让艺术传承焕发新的活力。

捐赠仪式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为柳耀庭子女代表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和收藏证书,向捐赠人表达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将不辜负社会各界人士的信任,不仅要保护好、整理好这些艺术资料,而且要利用好静态的资料,使其“活起来”“火起来”,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文/裴小松  图/柳耀庭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