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锦绣人生 ——专访“汴绣大师”王素花

发布日期:2022-05-07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21504

    人物简介:

    王素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刺绣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开封市十大新闻人物,开封市十大领军人物,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微信图片_20220507090155.jpg

     “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汴绣,以绣工精致、格调高雅著称,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汴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到耄耋之年的王素花,在近日举办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中再获殊荣。从苦心钻研学艺的刺绣女红;到家喻户晓的汴绣大师,王素花在汴绣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阴。

     一针一线,情牵汴绣传承;一丝一缕,绣出锦绣人生。作为一名手艺人,拿起针线,她是技艺高超的汴绣女红;作为非遗传承人,担起重任,她为汴绣的振兴发展倾尽全力。魅力中国走进开封素花宋绣博物馆,听非遗传承人王素花讲述她与汴绣的故事。

荣誉背后 初心炽热

     走进开封素花宋绣博物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鳞次栉比。展厅内,气势宏大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古色古韵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雍容华贵的《梦幻牡丹》……让人不禁恍若走进了一场艺术盛会。除了这些精美的刺绣作品,展厅一侧悬挂的照片,见证了王素花过往的荣誉与经历。

《清明上河图》局部.jpg

汴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百鸟朝凤》局部.jpg

汴绣《百鸟朝凤》(局部)

     从1957年进入开封汴绣厂,从事汴绣60余年,王素花在汴绣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9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代表性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220323143833.jpg

      荣誉加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王素花,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汴绣,但是对王素花来说,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任重而道远。苦心钻研汴绣技艺,她说:“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做到最好。”致力汴绣艺术传承,她说:“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决定了我们作为传承人的本分和职业,一个人的技术能代代相传,永不失传,这叫传承。” 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汴绣女工,还是远近闻名的汴绣大师,王素花始终怀揣着对汴绣的一腔热爱,不忘心之所向,不忘梦之所往。

微信图片_20220323154911.jpg

汴绣《洛神赋图》(局部)

微信图片_20220323154916.jpg

汴绣《洛神赋图》(局部)

     长期潜心钻研和艺术积累,王素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汴绣作品,《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百鸟朝凤图》《百骏图》等代表作品,甫一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开“汴绣”先河,创绣坛一绝,并荣获多项奖项。对汴绣技艺的精益求精,对艺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成为汴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就了王素花的锦绣人生。

百鸟朝凤(局部).jpg

汴绣《百鸟朝凤》(局部)

满园春色·牡丹图》.jpg

汴绣《满园春色·牡丹》

     作为近日评选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之一,谈及如今的感想,王素花表示:“我感觉咱们河南目前对非遗越来越重视,这个评选,是对传承人的重视,对传承人的尊重,对传承人成绩的肯定。我也没有干出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就是捏针穿线,我今年都接近87了,虽然我眼睛不好了,穿针也穿得不快,但是我还是继续干我的汴绣,活到老,干到老。”言语朴实却坚定,哪怕如今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提及汴绣,她的眼中仍光芒依旧,热爱不减。

     王素花说:“手不离针,针不离线,我这一辈子就喜欢做这件事。”她将热爱变成一生事业,将传承作为余生使命,荣耀的背后,那朴实却执着的梦想与追求,始终坚定不移。 

不负韶华 勇担重任

     如今的王素花是开封汴绣行业的领军人物,从绣第一幅《清明上河图》开始,她将一腔热情倾注汴绣,逐渐在汴绣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回想起儿时的憧憬与向往,那个年少时不敢言说的梦想,成为了如今一生的事业与追求。 

微信图片_20220323161349.jpg

青年时期的王素花    

     王素花出生在黄河以北一个最穷的小村庄,当时家里穷得连温饱都成问题,绣花更是奢望,看着别人家里姑娘都能绣花,她总是羡慕不已。她说:“我当时就有个愿望,等我长大了,有钱了,要买很多线、很多布,天天坐那绣。”儿时的梦想简单而纯粹,她不知道什么叫做理想,她只知道,有布、有线、能绣花,那就是最开心的事。

     年少时经历的贫穷和苦难,从来没有消磨她的梦想与坚持,她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和钻研刺绣。1957年,王素花进入开封汴绣厂从事汴绣制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王素花由一名刺绣女工,成为刺绣车间主任。

青年时代的王素花在刺绣工作中.jpg

青年时代的王素花正在汴绣工作

      1959年,开封汴绣厂接到一个任务,要创作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代表河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面对这个艰难的任务,王素花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主任,我要带头不怕苦不怕累,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做好。”任务接下了,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

     为了不影响完成任务,王素花带领工友们搬到厂里一个单独的院子,15个女工,分三班倒,日夜兼程赶制绣品。当时的条件设备差,没有空调、电扇,夏天的时候,王素花和工友们热得汗从头上流到脚底,就拿报纸垫在脚下,光着脚踩在报纸上,报纸湿了再换一张。

微信图片_20220323161342.jpg

     王素花说:“当时大家都一条心,没有一个人喊饿、喊累、喊热,只想一心要把绣活做好。”而她自己更是带头选择最辛苦的大夜班,坚持不完成任务不出院。通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克服重重的困难,王素花率领姐妹们一针一线绣出了世界上第一幅“汴绣版”《清明上河图》,这幅精美的绣品随即送往北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清明上河图》局部.jpg

 汴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绣制《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王素花和工友们通过大量的走访,不断挖掘汴绣的历史技艺,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了汴绣十几种针法,使绣卷充分表现出色泽淡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的风格特色。

       1959101日,王素花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对于当时年纪轻轻的王素花来说,除了激动的心情,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肯定。从此,王素花的人生便和汴绣融在了一起,一心要将汴绣发扬光大,直到退休依旧未歇。

匠心坚守 薪火相传

       1990年,王素花退休,然而肩上的担子却没放下,汴绣的传承与发展依旧任重道远。她说:“我人退休了,但是我的思想还不能退休,我的手也不能退休。”于是,退休后的王素花白手起家,先从培养自己的家人做起,带着儿女、儿媳们全家一起学刺绣。

     “老祖宗留下的刺绣技艺,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继承、发展、创新,要让更多的人学会汴绣,把汴绣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退休后的王素花开始一心致力于汴绣传承。为此,她开办了刺绣厂和刺绣技术培训学校,并且把招生对象定位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女孩和城市下岗女工,包吃包住,免费培训,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汴绣理论知识和刺绣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微信图片_20220323143828.jpg

王素花与她的徒弟们在一起

     为了培养绣工,王素花奔走在各个贫困的县城、乡村,亲自招收徒弟,手把手教授技艺。王素花说:“我也是穷过苦过的,在那些贫困的地方,女性工作很少,我把绣花赚的钱,再投入到盖房上,盖好房子有地儿了,我要把更多的女性招来,我会汴绣,我要让更多的女性也能学会汴绣。顺应当前的形势,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不能喊口号,我得做点实事。”王素花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汴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汴绣,汴绣才能传承下去,兴盛起来。

    除了传授技艺、创办工厂,在将汴绣发扬光大的同时,她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她们通过学习汴绣技艺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现在,她依旧说:“作为传承人,我要教更多的学生,把汴绣传承下去。传承,一个是理论的讲解,一个是手把手地传授,不管穷富,不管远近,只要是来找我学艺,我都手把手地教给他们。”30年来,王素花培养了刺绣工人上千名,她的徒弟们也大都学业有成,在汴绣行业各有一番成就。

老年的王素花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刺绣工作.jpg

    “活到老,绣到老。”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小喜欢绣花,22岁进入汴绣厂开始刺绣,到如今年近87岁,对于王素花来说,刺绣就是她的大半个生命。如今,王素花的汴绣厂已经成为集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的同时,汴绣也成为了开封驰名中外的亮丽名片,对于汴绣以后的发展,王素花也更加满怀信心。(文/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