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旅的高质量在于培根铸魂

发布日期:2021-04-19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22695

(一)

新时代,开立新模式,建立新常态,激发新亮点。2020年5月11日,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我们对这个讨论稿的整体认识,第一是做好现在设计的“存量”非常好,第二还要不忘“增量”的开发。

河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省政府参事郑泰森指出,要“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刻内涵,读懂国家战略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问题导向”。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提出,要把握“河南文旅发展的域观、中观、类观、今观、创观和要把握好五组关系”。

郑泰森、汪振军先生要求“读懂”“问题导向”的“观”和“把握的关系”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河南文旅首先是要聚焦什么样的站位、视野、格局。要深入挖掘河南文旅的特殊性、稀缺性、引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河南文旅参与泛泛的同质化竞争,不符合河南文旅的责任、目标和定位,有负于河南文旅的资源和使命。思路决定出路。一出场就矮半分,河南文旅则无法崛起和占领高地。我在此呼吁,要重新认识河南,深挖河南文旅的独特与灵魂。大而化之的“普度众生”,一定要插上精神引领的翅膀。百鸟争鸣必不可少,一凤冲天方能召引天下。

从文化朝圣地少林寺的崛起,我们看到,少林游的魂也是少林精神。电影《少林寺》拍得好,是因为有匡扶正义的片魂,否则武术集锦般的流水账,观众是不买账的。没有了魂,扎堆看热闹,就是一日游的门票经济。文旅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从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玩得好到还想来、带人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逻辑闭环。其核心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还想来”,而且是“带人来”。这就是回忆乡愁、打造乡愁。我们相信,乡愁是最令人揪心的。因乡愁而产生的归属感,是超越认同感的心理机制。招得来是认同,留得住是乡愁。这就是灵魂和信仰的价值与意义。

39998853f02841e699431ce341387050.jpeg

    从黄河文化国家战略到河南省文旅大发展的中部崛起部署,有两方面故事要讲。一方面是讲历史文化故事的,树立各种博物馆、文旅项目的、同质化竞争的“存量”地标。另一方面建议再多关注一下讲历史文化故事的、树立民族精神信仰的、独特的“增量”地标。在回忆历史乡愁中打造新的时代乡愁。
        从结构和体系上看,我们不缺乏文化地标,我们缺的是精神地标。
       诞生在新郑的黄帝,是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的首席代言人。黄帝故里根亲文化、根亲文旅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中华文明的全球中华儿女共同信仰的民族标志性。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朝圣文化”的灵魂,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祖宗崇拜、共同的根亲信仰。西方世界能够不分国籍和民族召集民众的是上帝,伊斯兰世界的召集人是真主,全球的中华儿女就是以炎黄(包含蚩尤)为归宗的血脉根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灵魂称谓,叫信仰。
      
 有意思的是,全球中华儿女与炎黄二帝(包含蚩尤)都是有血缘根亲关系的。而信仰上帝、真主的人民与上帝、真主是无血缘根亲关系的。这种血缘基因是任何力量不可替代和取代的。

0033033924511170_b.jpg

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灵魂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回顾,其更大的价值是民族的信仰的传承。

站位、视野、格局要求我们从时代背景、国际背景面临的百年巨变,看河南文旅的发展。市场级的定位非常好、非常必要,信仰级的开发也必不可少。希望聚焦再实一点,投入再大一点,紧迫性再强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2015113日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为了国家有力量,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家都在发力。但是目前对人民有信仰的认识和实践力度,尚难以满足百年巨变和千年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市场级的定位和信仰级的开发是有区别的。诗和远方,就是从自己待烦了的生活到别人待烦了的生活去感受一下。而寻根问祖则是不一样的心灵体验。中华根、民族魂的心理依赖、族群凝聚,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基因的传承,要跳出文旅看文化。寻根拜祖这种“精神游”是一把好牌中的大王牌。看看欧美各国的教堂游、阿拉伯世界的清真寺游、特别是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游,就知道什么叫“带节奏”了。你不往家里带节奏,就有人往家外带节奏。

1618819047(1).png

看看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的流量和密度,就知道了市场级目标与信仰级目标的差别了。市场级的目标是入眼入耳的,信仰级的目标是入脑入心的。

(二)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以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品牌享誉世界,涵盖黄河游、古都游、功夫游、姓氏根亲文化游的沿黄特色线路。一张张“好牌”被拼成了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郑中心”“诗和远方”的向往,各地区、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聚焦龙头,举旗亮相,出彩中原。

郑州的发展已经按下了“快进键”。经济产值已位列亿元俱乐部。经济建设创造城市的物质财富,文化建设最终决定城市的历史地位。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肩负的重任不只是经济这一方面,它还要担负起生态环境建设和历史人文传承方面的责任。郑州正在由优秀到卓越,历史和现实又给了郑州由卓越到神圣的机会。

百年巨变、千年复兴,一切取决于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发展,即对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经济是基础,最终看文化。我们用红黄绿生命三原色来概述这个文化发展特色。

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形态建设(红色胎记)。

二是凝聚中华根、民族魂的文化自信建设(黄色底色)。

三是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文旅建设(绿色调性)。

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是郑州独特的战略资源。

河南郑州的文化建设,新郑片区在策划上需要做两个战略动作:提炼和聚焦。即一张王牌(朝圣黄帝)、两个抓手(具茨山与黄帝故里祈福大法会)、三点联动(一山二水一故里)。我们建议以综合开发具茨山为抓手,全方位打造、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综合做业场”。

做文化开发、特别是做文化产业,信仰是绕不过去的。严格来说,各地对这种文化信仰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以近期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报告和文化招商的文化开发项目来看,文化项目都是把近现代艺术、科技作为落脚点,或者可称其为文化驿站。所谓的文化产业是贴着文化标签的近现代艺术与科技的“化装舞会”。是典型的文化项目有“码头”,文化开发无“源头”。虽然也挂上了一个历史文化标签,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历史文化脚印。

河南的文化开发和文化产业要崛起,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如何实现“中原突破”,牵一发动全身的引爆点是,打好黄帝文化这张大王牌。我们建议请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考虑策划打造河南新郑的“黄帝宫”(无锡的梵宫、曲阜的儒宫、汉中的汉宫都是成功案例,具体方案和资源另文汇报),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相呼应,拓展民间拜祖、常态拜祖的新态势。“黄帝宫”就是在黄帝建政立业的新郑具茨山,兴建具有省级(甚至国家级)标志性的轩辕黄帝巨型立像及百姓拜祖广场,树立华夏儿女的精神仰望地标。改变中国到处都在建百米高的巨佛,到处都在仰望别人祖宗的现象。

25299f66016a220f0f4d9eea53dda80.jpg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要精准定位。如何抓住重点、兴奋点?做事、筹市、谋势的高点、特点、突破点在哪里?是做引领者还是跟随者?取决于各界的智慧和决心。

        找准定位,乘势而上。找准定位就是要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既要防止束之高阁,又要防止浅尝辄止。河南有一跃而起成为国内外“文化城市”发展领军的基本条件。河南的千年文化复兴,也在此一举。

我们的思路是在培养信仰中培育市场,在培育市场中培养信仰。我们是做文化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文化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我们要立足于信仰,产业决定我们不能脱离市场。
        河南这把历史文化好牌,如何摸出来、打出去?是做文化产业的引领者还是跟风者?都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所谓开发乱、乱开发,一切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只有掌握了对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完整认识,才能成为主导者,否则只能成为跟风者。

对文化大省、强省的考量,还要看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河南本地人在看什么?外地人来看什么?——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本的认同。中华根、民族魂的信仰方面比如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伦理思想层面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文学艺术层面,比如二月河的小说;传统武术方面,比如少林武术、太极武术;戏曲方面,比如《梨园春》;综艺演出方面、情感伦理方面、非遗宣传方面、古城开发方面等等,有许多待挖掘的宝藏。

(三)

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文化提升的战略顶层设计、战役布局和落地实施的战术动作,不宜仅满足于大而化之加散点平摊。大而化之的规划己经做得很多了。要聚焦突破口,抓住龙头,举旗亮相,打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大王牌。
        站位、视野、格局,要求我们跳出河南看河南、跳出郑州看郑州,站在全球看华夏。一定要找到源点、用好支点、抓住突破点。一是要聚焦高度,明确精神标识;二是要聚焦深度,深挖根源讲清楚文化自信;三是观照宽度,调控布局的结构、层次、呼应;四是把握温度,抓住心理需求、心理依赖和族群凝聚的痛点。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打造文化产业的文件,中心思想是提升“幸福消费”。当今国内外共同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到生活。把无形的精神文化装载到有形的生活产品上。如何回到生活?如何吸引幸福?靠什么吸引人们回到生活?靠的是我们发掘出有内涵、有特色的乡愁。比如中国人的叶落归根、故土难移是乡愁。比如外国人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丝绸、瓷器、茶叶,离不开长城、故宫、兵马俑这些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就是乡愁,要把我们新的乡愁打造成国家的文化名片。

181701lcmz63qqc1qq73eq.jpg

对河南文旅来说,我们要有一个在回忆历史乡愁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新的当代乡愁的方案,即寻根和朝圣,这就是激动人心的两个兴奋点。接下来还会有“乡愁”升级版,即展开国际视野,在天地之中,海纳百川,融56个民族(体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国策),交65个国家(体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的乡愁,各民族的乡愁。我们要打造的是寻根和朝圣文化的DNA,在郑州打造祖根文化朝圣地、世界华人文化的朝圣地。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从文化供给侧发力,推动河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回忆乡愁,打造乡愁,因为乡愁是存放灵魂和信仰的地方。

要打造的新的当代乡愁——文化朝圣地,需要一个特色的概括。我们用诞生于3000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风、雅、颂”,概括文化朝圣地这个乡愁,就是:风,即时尚;雅,即古典;颂,即高贵。

这是一次多赢的历史机遇。我们希望河南文化开发、文化产业成为一面旗帜。我们希望把河南打造成传统文化活动的基地,祖根文化的领地,朝圣文化的圣地,乡愁文化的属地,新双创的园地、文化产业的福地。

河南文旅的政治担当、经济担当、文化担当,表现在政治高度是不忘初心的惠民,经济广度是海纳百川的国际化,文化深度是培根铸魂的教化。文旅不仅仅是诗和远方的浪漫,它更有在潜移默化中的教化功能。文旅在政治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信仰(原动力),形成治国理政骨干;在经济上,培育形成文化产业骨干;在文化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培育形成传承文化骨干。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翻开世界历史,各国各民族的交往,不论战争与和平,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只有文化的认同才是终极认同。只有抓住了对祖根地黄帝文化、朝圣文化的认同,河南文化开发、文化产业的开发就会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旗帜鲜明、旗开得胜。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我们认为河南文旅的目标是,传承民族生存、发展模式,开创新时代文化生态。

 (本文作者:黄海涛,原文化部东方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香文化促进会原创会副秘书长,郑州市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馆长。)